2024年9月21日 星期六

【校史回眸】1992—1994:不平凡的起步(中篇)

2012-05-31 来源:青岛滨海学院
【校史回眸】
 
1992—1994:不平凡的起步(中篇)
 
 
二、坚实的步履
 
 
决意辞职
 
    开发区管委分管干部工作的沙命枢副主任从北京回来后专门找韩方希谈话。沙主任从关心干部前途角度,语重心长地说:“小韩,你要办学是好事。可你想过没有,政府办学难度就不小,个人办学难度更大,这不是小事。再说你是机关干部,领导对你的任用也有充分考虑。给你一周时间,你是不是再仔细想想?”仅仅过了三天,韩方希就向沙命枢主任回话:“沙主任,我已经考虑好了,希望得到您的支持。”沙主任见韩方希铁了心办学,遂积极支持他办理审批手续。
    关于韩方希个人待遇,劳动人事局专门发了[1992] 02号文件——《关于韩方希同志行政关系及工资待遇的决定》,大意是韩方希先生在办学期间档案和行政关系由开发区人才中心管理。如自愿辞去公职,第一年仍享受政府干部一切待遇,等等。韩方希先生明白,这是政府对自己创办学校的鼓励,也是政府对干部的爱护。这更激发了他干事创业、为政府分忧的责任心,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成为他最终的选择。
 
批准办学
 
    最初,韩方希先生向青岛市教委递交了办学申请。1992年8月,市教委专门向开发区管委发出公函,明确表示“根据上级规定,你区可以自行审批职业高中。对于私人办职业学校,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应予鼓励和支持。”根据市教委意见,开发区管委转告韩方希先生,私立学校暂按社会团体对待,向分管社会团体事务的社会事务局申请办理。他把可行性报告交到社会事务局,但时过半月杳无音讯。他只得又找到管委主任助理兼管委办公室主任李炜。李炜助理向吴希善主任、沙命枢副主任请示后,答复他“社会事务局不批,你可直接报到管委来批。”
    经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主任办公会研究,一致同意成立这所学校,并责成社会事务局行文。而社会事务局由于种种原因仍没能如命,韩方希先生就自己动笔起草批文提交开发区管委。因而,当时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批准建校的240号文件的草稿是出自韩方希先生之手。李炜助理简单修改后,吴希善主任又亲自字斟句酌反复琢磨。当时文件草稿中的校名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自立职业学校”,吴希善主任讲:“学校要分大学、中学、小学,应该明确是职业中学。”所以就提笔将校名改成“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自立职业高级中学”,这样既确定了学校的办学层次(中等学校),又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方向(职业教育)。该文件1992年9月1日正式下发,即学校被正式批准建校时间是1992年9月1日。
    拿到政府批文,仅仅是取得了办学“许可证”。真要把学校办起来,还要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为保证当年批准、当年招生、当年开学,韩方希先生将开学必须的各项工作做了紧锣密鼓的安排,充分显示了运筹帷幄的才华和干事魄力。尽管如此,办学要迈的门槛还是要一个一个走过。
 
筹措资金
    资金问题是办学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最难克服的问题。学校一开张,人员聘用、购车、租房、购置各种教学、食宿设施,样样离不开钱。韩方希先生的父亲1978年就开办了一个印刷厂,效益一直不错,家里有几十万元的积蓄。为筹集更多资金支持儿子,老人家不但拿出全部积蓄,还变卖了印刷厂。青岛工商银行基建处处长邱金海、开发区街道办事处主任赵全瑞、开发区环保局黄同山局长、大地集团会计陈炳业、开发区濠洼村薛明尧书记等分别借给了韩方希先生为数不等的钱。此外,韩方希先生又积极找其他亲友筹措,共集到启动资金120万元。
 
寻觅校舍
 
    干事业,就要有长久打算,校舍问题是必须面对的第二个问题。摆在韩方希先生面前的现实是严峻的:政府批准办学的文件下发时已是九月初,开学日期最晚也不能拖过十月中旬。要建自有校舍,即使有现成的土地,但办理批建手续、购买建材、土建施工、水电安装、地下管线连接、简易装修、添置桌椅等环节,想在四十天左右完成无疑是天方夜谭。更何况建校用地还没有下文。
    实现当年批准、当年开学的预定计划,租校舍是唯一选择!
    当时的开发区,本地人不多,而外来人口又不断涌入,房产资源十分紧张。租房住尚且不易,租校舍就更难了。没办法,寻觅合适场地只能寄望于周边县市。
    韩方希先生跑胶南、胶州、即墨、青岛,看了12个地方,最终选定北海舰队教导团驻地——即墨市南泉镇附近的一处旧营房。选定这里一是因为韩校长有位朋友在此做后勤工作,二是军营更安全。虽然房子旧些,交通也不方便,但营房内有教学楼、桌椅、大操场、体育设施、伙房工具、宿舍和水电等,办学必需的基本设施几乎应有尽有,在当时情况下,再没有比这里更好的临时场地了。尽管条件很简陋,但总算有了落脚之处。
 
确定专业
 
    专业是必须面对的第三个问题。在韩方希先生看来,办学有没有合适的专业,浅层次上是学生毕业能否顺利就业的问题,深层次上是学校是否合理开发人力资源的问题。既然办学初衷是为青岛开发区内外商投资企业培养急缺的一线技术人才,是为改善开发区的投资软环境,专业设置自然要完全面向开发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
    事实上,韩方希先生在开发区管委科技教育局主管教育工作时,就曾多次深入企业,对用人需求作过细致的调研,对学校开设什么专业早就有了明确方向。根据每年中考、高考落榜生人数比例,经过一番测算,韩方希先生遂决定第一年招生开设以下专业:高中起点的日语与文秘、韩语与文秘专业,初中毕业起点的市场营销、宾馆服务、保税仓储专业。其中日语与文秘、韩语与文秘、市场营销、宾馆服务这四个专业是从当时本区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的,而保税仓储专业的设置具有前瞻性。因为青岛保税区那时还没有批建,但申请报告已递交国家有关部委。韩方希先生根据国家当时改革开放的形势,认为批建的大趋向应属无疑,于是大胆决定先期设立保税仓储专业。后来,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都被有关企业录用,去向理想。
    和专业密不可分的就是课程设置问题。如果说专业反映的是人才类型,那课程内容则是体现人才内涵的基本要素。在与相关专家研讨专业开设课程及开课序列时,韩方希先生提出两个原则:一是既要确保必要的知识(这是以后发展的基础),又要突出技能培养(这是当前上岗的必需);二是既要重视人才内涵,又要重视人才形象。应当说,这种人才观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知识技能方面的课程选择,难不倒专家们。但“人才形象”究竟是什么样让在场专家没了主张。此时,韩方希先生说出了自己对学生形象的期待:朝气蓬勃而不是萎靡不振;举止有礼而不是吊儿郎当;纪律严明而不是懒懒散散;言语清晰流畅、易懂而不是吞吞吐吐、满口方言土语。那开什么课程才能达到如此效果呢?面对专家狐疑,韩方希先生把自己思虑已久的设想说了出来:通过开设普通话课程和建立晚间普通话训练制度,间以开展演讲赛、辩论赛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水平;通过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和讲座来提高学生待人接物的层次;通过军事训练来强化学生的纪律观念、培养学生内务卫生的良好习惯、养成学生走路挺胸收腹、节奏明快、有力的姿势,进而把学生锻造出朝气蓬勃的形象。
    至于各专业课程设置,除公共基础课外,专业课程要依照目标岗位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并适当考虑学生的发展潜力来安排,既适当吸取同类学校现有专业体系课程设置的经验,更要大胆创新开发出实际工作需要的新课程,全面提升学生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如保税仓储专业课程主要就是通过咨询政策研究室,并收集全国各地和国外关于保税知识的资料、政策、法规、操作实务等方面的信息来设置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很有超前意识。(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李阅民老师《青岛滨海学院校史》第一章,题目为编者所加,略有改动——编者注)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