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

弘扬传承校本文化 推进学校创新发展

2015-10-14 09:30:24 来源:青岛滨海学院

弘扬传承校本文化  推进学校创新发展

——在青岛滨海学院二十三周年校庆典礼上的讲话

青岛滨海学院校长、党委书记韩方希

(2015年10月12日)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本着“回顾发展历程,弘扬学校文化,凝聚发展动力”的宗旨,庆祝滨海学院建校二十三周年。借此机会,我代表校董事会、校党政向奋斗在第一线的全体教职工及您们的家属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已离校和在校的全体滨海学子表示诚挚的谢意,是你们的言行赢得了社会对我校的信任和高度认可!同时,也向关心支持我校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十三年前的今天,325名落榜学子走进青岛滨海学院临时校舍,它标志着建国后青岛市也是山东省第一所民办学校诞生了!

记得学校第一次开学典礼是在1992年11月9日,那天很冷,地面上结了薄冰,学校离市区有四十多公里,八点半刚过,时任青岛市副市长程友新同志第一位到场,而典礼前一天,他还在打点滴。这一举动,给了全体师生以极大的鼓舞。要知道,在当时,成立民办学校的政策很不明朗,市领导的到来,无疑给我们这群吃螃蟹师生打了一针强心剂。随即,市人大、政协、教委及开发区领导如约而至。典礼上,时任教委主任姜万效同志和程友新副市长先后即席讲话;受现场气氛和领导、老师及同学们的鼓舞,73岁高龄的冯振中教授即席发言时,情不自禁地振臂喊出了“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校魂。霎时,场内师生不约而同、情不自禁地振臂呼应,庄严、豪迈的氛围笼罩会场,悲壮、自强的激情让我至今难忘。

初创新校的历程是艰辛的。23年前的冬天,我拿着建校用的红线图,登上了现在南校区的校址——放眼四望,没路,没水,没电,有的只是大小不一、横七竖八的十几个乱石坑和寒风中飒飒作响的枯树野草。荒凉引起的失望一言难尽。我知道,在这样的地方建校,对一个刚诞生的民办学校来讲,困难有多大,成本有多高。但面对困难我们没有退缩,我们睡帐篷、挖水井、抗刀风、斗严寒,埋锅造饭,烧砖盖房。

1993年,我们在荒山野岭上立起了滨海学院第一栋宿舍楼。

1999年,学校升格为青岛滨海职业学院,跨入普通高校行列,纳入全国统招计划;

2005年,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加快了提升内涵发展的步伐。

2013年,学校被教育部遴选为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院校(全国32所之一),被山东省批准为首批民办本科名校建设单位(全省四所之一);

2014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厅民办高校教学评估……

2015年通过教育部教学评估。

二十三年的历程匆匆走过。这二十三年,是滨海创业团队和一批批后来建设者呕心沥血,拼搏奋斗的历程,是他们以智慧和汗水、青春的流逝换来滨海蓬勃发展的历程。其间,我们要总结的东西很多。可我有一个观点:如果说创业凭的是视野、激情和实干,那铸就伟业必须依靠健康、和谐和富有生命力的校本文化。学校刚刚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恰逢国家“十二五”的结局年和迈进“十三五”的前站,学校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节点在此重合,是历史巧合,也预示着学校已经踏上不平凡的新起点。在学校深度发展即将开启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明确、阐释、传承、弘扬我们滨海的校本文化,以期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滨海事业今后的发展保驾护航。

我认为,青岛滨海学院的校本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雄厚的办学物质基础,构建起滨海丰饶的物质文化。

经过23年发展积淀,目前校区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总投资16.2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多元;已建图书馆3座,纸质藏书177万多册,电子图书140余万种(16TB),阅览室座位5132个,人均阅览座位位列前全省高校首位;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12722个;200人以上座位学术报告厅6个和1600座礼堂1个;建有实验(实践)教学中心、校企一体化校内实习基地20余个。建综合运动场、室内体育馆、形体训练馆、标准泳池游泳馆、篮球、网球、排球、羽毛球等场、馆60余个。

硬件建设领先,人均资源丰富,构建起学校育人的基础保障,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文化支撑。丰富的滨海,是当前校本文化的“基础”内涵。

自然人文的精心融合,构建起滨海特色的环境文化

学校建有一字湖、文轩湖、月亭、文轩亭、飞雨亭、九曲桥、流云瀑、景观喷泉等多处景观,并做到有水皆成湖,有湖就有亭,有亭必连桥,高山有流水,与周围芳草铺地、翠竹弄影、绿树环绕的胜景完美融合,处处体现“立体、简洁、顺畅、亲切”的特点,形成了万绿围绕、底蕴深厚的园林式森林生态公园景观;学校建有世界动物标本艺术馆,标本来自世界各地,品种全,形象奇,系国家、省、市三级科普基地,规模为全国高校及山东省最大,已通过国家AAAA级景区资质省级初审。我们注重人文教化,建成了“两院院士风采”、“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等主题文化长廊;组建文史、科教、普法等学生社团100多个,开展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重视节庆日文化,明确节日宣教主题与活动安排,形成了长效育人机制。

而今,世界动物标本馆“全、真、特、韵”的艺术特色,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滨海特色文化品牌;而依托自然,精心塑造人文景观,重氛围,多层次营造育人环境的布局和创意,彰显出学校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高雅的滨海,是当前校本文化的“风格”内涵。

务实高效的管理设计,构建起滨海特色的制度文化

建校初期,我们在无任何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开创了自办企业、“以企扶校”办学模式。随着学校发展深入和社会融合度的增加,我们又进一步尝试“校企合作、学产研一体化融合发展”。这些开创性的探索,不仅保证了学校起步、运转和质量提升,并且,就我国实际和国际高教发展规律来看,它代表了中国民办高校办学模式的未来趋势。

我们尝试了滨海特色的人事制度改革。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理念。即充分发挥民办高校人事独立和机制灵活的优势,以“总量控制、规范合理、精简高效”为人力资源配置原则,实施“按需设岗、按岗聘人、以岗定薪、以绩取酬、合同管理的”人事制度;同时,突出能力贡献导向,完善岗位津贴实施办法,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力求充分发挥分配制度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调节和杠杆作用。

以人为本,我们探索了行之有效的育人路径,率先于1999年实行学分制,2002年实行学分学绩制,使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教师、专业、上课时间、学习方式和完成学业时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促使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和充分发展。

为了学生终生发展,我们推出公共技能和人文素养兼顾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训练外语听说、计算机操作、计算机打字、普通话等公共技能,推行名著选读考试制度,使学生专业技能、公共技能和职业迁移能力同步成长,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了素质与能力基础。

我们开创了集体普通话训练、收看中央新闻联播,出操,内务整理、国旗下讲话、周五卫生大扫除等系列育人载体,多年坚持不走样,对育人育才,起到了春风化雨的作用。

我们探索实施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德育方略,构建起“三级一寓”德育工作体系,实现了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使“人品为先”落到实处。

我们开发、实施严格治校制度体系、始终坚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科学严格管理,注重点滴养成。而对学生的专业和课程选择、学术探究、社团活动、个性发展等方面,则给予充分自由和发展空间。严为学生成长,宽为学生发展,宽严相济,异曲同工。

经验证明,我们的开创性改革和制度,把准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命脉,为滨海事业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创新的滨海,是我们当前校本文化中的“管理”内涵。

量力打造的保障体系,构建起滨海特色的民生文化

安康为“民生”之本。为了师生身心健康,学校投资600多万元,建成2000多平方米、19个功能室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定期举办身心康健活动,全体师生心理状况良好,10多年来从未发生过恶性事件,连续4年被评为“青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学校投资300多万建成了连接南北、东西校区的两个地下通道,杜绝了在校门口发生交通事故伤亡的可能。

就业为“民生”基础。学生就业状况,不仅是衡量学校服务能力和教学质量的基本尺度,也是学生“民生”的根本要义。我校推行全员全程化就业服务,设有全体学生都参加学习的青岛市创业大学滨海学院教学点,近5年来就业率稳居全省本科院校前4名; 2013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第一名。今年7月,我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

解困为“民生”所需。为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我校建立了“奖、助、勤、贷、补”学生资助体系。通过国家和学校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生源地助学贷款、学校补助等各级各类资助,每年惠及学生5200多人次,占学生总数的近30%,总金额达1900多万元,20多年来,我校无一人因贫困辍学。

发展与保障为“民生”期待。为使教师敬业爱岗、安居乐业,学校出台了“四层次”《人才激励办法》,使每位教师都有上升空间;报销教师攻读硕博学位的学费,提供出国访学机会(每年6-8名);建有750套专家公寓,解决了教职工住房问题;建有2个拥有近600个学位的滨海幼儿园,解决了教师子弟入托难问题。今年,学校又投资近1800万元,建起了一级综合附属医院,已经开始试营业,更好解决了师生看病难问题。

量力而行,打造保障体系,支撑起安居乐业、奋发向上的正能量氛围,和谐的滨海,是当前校本文化的“生活”内涵。

凝练的滨海价值观体系,构建起滨海特色的精神文化

23年来,我们形成了以“滨海价值观体系”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其根本的体系基础是我们的办学宗旨——“以兴教育才为己任,以利民报国为目的”;其最为集中的表述就是“开拓、勤奋、坦诚、务实;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滨海精神。

秉持这种精神,我们坚持了滨海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传承这种精神,使我们老师和一届届学生认识和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滨海人面前没有困难,所有困难终会成为垫脚石,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踏实;

弘扬这种精神,让我们构建起合理的办学质量指导思想和落实体系,坚信严师出高徒,严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追求质量第一,真正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自己的生命线;

弘扬这种精神,使我们坚持了学校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稳定规模、以企扶校。学生规模不稳定,会带来专业建设、师资、管理等多方面发展的难度。多年来,我校规模一直稳定在18000人左右,即便是全国高校招生最为轻松的那些年,我们也从学校品牌和长远发展入手,着重挖掘好的生源,不搞规模扩张。稳定的规模,带来学校的稳定发展;

弘扬这种精神,让我们有了务实长远的认识——光靠学费,想办成高水平大学那是痴人说梦。23年来,我们始终如一坚持以企扶校等多元融资策略,并在全省120多所高校中,第三个建立起教育发展基金会,目前已有教育基金9000万元。我的梦想是,在我有生之年,我们基金会有5亿元基金,同时参股拥有一个上市公司。这是我给自己确定的目标,希望在座各位鼎力支持,促进学校更大发展。

积淀、凝练的滨海价值观体系,贯穿、深入到滨海事业发展的各个过程、层面,成为滨海学院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继而吸引多方精英、凝聚校内所有正能量的有效体系。凝心聚力的滨海价值观体系,是当前校本文化核心的精神内涵。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二十三年来,滨海学院不断凝聚、锤炼、进步、成长,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这只是滨海事业刚刚开启的第一步。当今,中国民办教育处在内涵发展的关键期,而内涵发展的关键,是学校文化的弘扬、传承、进步和学校在此基础上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力加强校本文化的弘扬、传承,是民办高校“打造特色以生存,丰富内涵以发展”的重要工作。就我的想法,我校这方面工作可考虑以下举措:

一、掌握规律,大力加强校本文化研究。

大力加强校本文化研究,是坚持、丰富、指导、发展校本文化的举措,是传承、弘扬校本文化的前提。加强校本文化研究,必须要做校本文化规律的研究,力求把握规律之后的理论先行;加强校本文化研究,还要加强校本文化内涵的研究,不但要明确校本文化的基本内涵,还要细磨、打造科学的校本文化体系。高端的校本文化理论、内涵、体系形成后,还要在特色上下功夫,对最为突出的学校特色和基点做到深度挖掘、努力提炼,继而打造属于滨海的校本文化。

二、高端配备,继续丰富学校物质文化

建校23年,我们积累了较为厚实的办学物质基础,但这和我们建立百年名校的愿景有着很大差距。今年,按五星级宾馆标准建造的4.2万平方米的国际学术中心即将封顶,明年即可投入使用,为旅游和酒店管理及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学生,提供了学校自己的高标准实习基地;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母婴护理实训中心,已经开建,明年可投入使用,是高等护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今年10月8日,刚刚结束的古镇口集中签约仪式上已经确定:我校一个占地850亩,总投资21亿元的新兴校区即将开建;其中,新校区一期建设项目是占地226亩,投资16亿元人民币建设的三甲标准青岛滨海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床位1500张,不仅为学校打造全国一流的医学院创建条件,更增强了学校服务地方的现实能力,增加了滨海学院区域存在的价值以至于不可或缺!随着学校投入的不断增加、各专业的不断进步,我想,三甲标准附属医院正常运转之日,可能就是我们“青岛滨海大学”挂牌之时,这也是我们近期努力的一个目标和方向。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当前,我们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提升学校设施建设层次,向更高、更精的目标发展,丰富我们的校园物质文化,以大气磅礴的气势和力度,建设更加丰富的滨海!

三、细致改造,持续升级学校环境文化

我们校园环境的建设,走的是因地制宜的园林路线。由于历史上学校建设多期规划、西校区还没有彻底建成等多种原因,学校环境规划的整体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有些需要细化的环境布局还没有彻底铺展。等西校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全部竣工,我们目前校区建设整体告罄,我们将进一步提升环境规划标准,改造当前某些不成体系和风格的不足之处,以整体、高精的规划为基准,对当前校园环境做“拉网式”优化。鉴于这种办学需求,我认为,当前,我们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创建滨海的环境风格文化,以更高视野和整体规划,打造更加高雅的滨海!

四、融合创新,着力优化学校制度文化

优秀文化最基本的成长规律是包容与融合,最后内化成自己的体系特色。校本文化的发展,照样拒绝封闭,欢迎开放汲取。我们坚持自己的特色和思路,打造自己特色的文化,并不影响我们对国内外优秀的同类学校或单位文化的学习。我们研究共性的,学习差异的,研究比较,拿来借鉴,不断吸纳、融合对我们有用的素材,让这些外来的优秀文化密切结合我校发展,最后内化成我们自己的文化元素。这一点,我们以前也在做,但意识不够强,做得不够深入。今后,我们要加强这方面意识,做好这方面工作,不断优化制度体系,提高管理效能,丰富学校管理内涵,在坚守自我管理文化底蕴的同时,以开放的胸怀和“拿来”的气度,汲取、内化优秀管理文化,构建更具生机的滨海!

五、做好落实,不断完善学校民生文化

多年来,我们在保障、提升学生、老师生活水平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而民生水平的优化需求,永远是动态、发展的。为了学生成长,为了教师发展,为了打造一所名校愿景的百年老校,最终为了实现滨海人“以兴教育才为己任,以利民报国为目的”的神圣办学宗旨,学校会继续根据学校条件,力所能及地美化学校人居环境,优化学校生活条件,在物质上提供相应投入,在精神上,不断剪除在现实管理中存在的某些违背学校初衷的“生硬”“粗陋”管理模式,让全体师生上进优雅、体面舒适、心情愉快地投入到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优化滨海的民生文化氛围,创建更高水平的和谐滨海!

六、凝心聚力,弘扬传承学校精神文化

以滨海学院价值观体系为核心的滨海学院校本文化内显或外显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发力于学校发展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就目前而言,这些精神已经在滨海获得众多共识。但不得不承认,对这些精神执行、发扬与传承的力度尚与学校凝聚人心、致力发展所需水平存在差距:在思想上,体现为对部分理念认识不够,有些人认为部分理念、举措起于建校,到现在有些落后了;在行动上,由于执行缺乏主动性,导致对部分理念体验不够,执行效果也很难理想,进而认为这些价值理念不具备应有价值;在理论上,由于缺乏研究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概括提炼能力不足,对学校核心理念的弘扬和发展难以做出创新性贡献。这种状况,决定了必须大力发挥文化创造、传承中人的因素的作用,凝心聚力,共谋光大、深化作为校本文化核心的学校精神文化。要下大力气打造五支队伍,搭建两个平台,即以率先垂范引领带动学校管理队伍(这支队伍是学校的脊梁);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造就学校教师队伍,以亦师亦友的关系融洽班主任及导师队伍;以品学兼优和责任感为基础组建勇于担当的学生干部队伍;用好以思品课为主的显性文化课堂,搭建、完善以“第二课堂”为副的隐性文化课堂。五支队伍,渗透管理、教学与日常影响的全方位,率先垂范,必将起到全面、全方位带动作用;两个平台,衔接课上与课下,充分运用,必将起到全时段、全过程推动作用。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青岛滨海学院披荆斩棘跋涉到今天,有风雨,也有彩虹,有坎坷,也开创了许多山东教育史上的先河。成绩固可喜,但距我们的宏伟规划和愿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必须头脑清醒。

首先要看到挑战:宏观不论,当前最直接的挑战,是民办高校完全进入到全面依靠内涵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关键、攻坚期,新一轮竞争已经风起,一部分后起的民办高校发展迅猛,已经让我们感到发展的紧迫性。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阶段,谁不能切实培养出社会急需求、用得上、效率高的人才,谁发展得慢,迈得步子小,谁必会遭到市场淘汰。我们也更应看到机遇与希望:全国优化民校发展环境的进程有效推进,我们目前的发展态势相对趋好,我们的战略目标切实可行。尤其是,我们创业的经验、经历,已经积淀成包罗所有发展元素的校本文化,弘扬之,传承之,必将凝聚起我们最广阔、最全面、最可靠、也最宏大的力量,以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教学管理,丰富我们的教学内涵,提升我们的办学水平,全方位提高办学业绩,以崭新的姿态和新的气度迈进学校发展的“十三五”阶段。

同时,我们更加相信,有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朋友的支持,有不断优化、改善的发展氛围,有滨海师生这一善于攻坚的团队,有不断进步、升华的滨海学院校本文化支撑着我们坚持自我革命,不自傲,不自满,勇于创新,不断前进,我们“建青岛滨大,立民办清华,创百年名校”的宏伟蓝图,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实现!

谢谢大家!

20151012

往期回顾